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跨境交寄邮件”
呵呵,这个本不是什么问题,换个说法就把人搞糊涂了。 从大致的意义上讲,“跨境交寄邮件”基本等同于“国际邮件”,但“国际邮件”这种提法太笼统,存在一些问题。在邮政专业里有一门课叫“国际邮件业务”,在这门课里又单设一个章节叫“台湾及港澳地区邮件的处理”,显然,把后者作为“国际邮件”是不合适的,因为台湾及港澳都是属于中国而不属于“国际”。所以,邮政内部为了既简洁又清楚把这类邮件表述出来,换了一个说法,叫做“过境邮件”,这种表述就很专业很完整很清楚了,既包括了严格意义上的“国际邮件”,又包括了台湾及港澳地区的邮件。 顺便说一句,“过境邮件”在邮政内部和具体业务中使用更普遍一些,而对于普通用户并没有和国际邮件进行严格区分。 补充:参加万国邮联的不仅可以是国家,还可以是地区( 不象世卫组织,只能以主权国家的名义参加),这是万国邮联避免政治纷争从而实现全球普遍服务的一个方法。台湾和港澳地区邮政都是万国邮联的成员,在邮联事务的很多方面都与中国邮政享有同等权利,在跨境邮件业务中,都要进行海关的验关,并按邮联协议结算终端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国际邮件业务”了,只是我们不能这样直称,毕竟,他们都属于中国。
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中国大约有1.2亿人以上携带乙肝病毒,占中国总人口数的1/10,占全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3!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达80%以上,约有9.7亿人已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中国每年报告乙肝新发病例数约50万!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的肝病病人约28万!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因为它是传染病,而且它特别喜欢肝脏的病毒,称为嗜肝病毒。目前国际上供认的有5个型,包括A、B、C、D、E。现在发现了TT病毒和TTV相关的病毒。这些病毒是不是也引起感染的问题,现在正在讨论。所以我们今天谈的是有五种已经公认的病毒。这五种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粪口传播,就是从大便污染了以后,从嘴里面吃进去,就是病从口入的传染途径。包括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他们不会成为慢性。另外一个是病入血入,主要是从血液传播。包括乙型、丙型、和丁型病毒。:我们就分别讲一下它们怎么病从口入,从哪些途径传播的,同时讲一下预防的措施和办法。我首先进一下病从口入肝炎和乙肝。一旦发行肝炎了以后,有些人就出现黄疸,他们当中有10-15%就要被感染。一些无黄的肝炎,就发现周围有50-90%的密切接触者都可以传播肝炎。所以无黄疸型比黄疸型肝炎更有危险.所以我们在传播途径之间关注的无黄疸的,但是黄疸的我们也应该早期隔离。有一个幼儿园,发现有272个,都是从3岁到7岁的儿童,他们同样发生了甲型肝炎,第二天就隔离起来了。隔离起来以后,就把所有的接触者的大便留下来。发现里面有53名儿童的大便都有乙肝。由于他们措施得力,也有一些预防措施,都没有发病。所以说明,尽管是发生了甲型肝炎,有14%的人都被他感染上了。可是这些人在临床上面没有显现的发病,所以这些人就叫做隐性感染。这些人比较多。
我国对18岁以上的成人进行了一次普查,发现甲型肝炎在农村比城市多。在城市当中,这样的一些病人,往往和水源、饮食方面有一些关系。所以现在发现,甲型肝炎的病人是怎么传染的呢?他们所谓的分泌物都有传播,包括血清、尿液、胆汁、十二指肠都具有传染性。而且发现黄疸病人在黄疸前的两周病毒量是最多的。这个病毒三星期之内比较厉害。
另外,从粪到口的传播途径是甲型肝炎型最重要的传播方式。包括幼儿园、学校的学生,部队、大学的聚餐,赶集、家庭里面的季节,生活中间的密切接触。都是可以传播甲型肝炎的。
现在发现,从病人来了以后,很多的患者都可以明显的问到他的接触者。生活中间水的传播,在甲型肝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水的消毒不彻底,游泳池里面消毒不彻底,还有水的污染。特别是在南方,上面倒马桶,下面就用这个水。所以井水的污染,某一个市大暴雨以后把肝炎病毒的分辨冲到了这个水里面去,有13.6%的居民都得了甲型肝炎。
另外食物接触很重要,特别是做甲型肝炎炊事员,如果他们没有洗干净,这个菜就传染了其他人。美国1973年报告了一个典型的事情,有一个学校,就是炊事员得了肝炎,结果这些学生吃了甲型肝炎。还有一个农村,他们卖一个贝壳类的东西,当地的居民一共有629人发生了甲型。
我们中国在1983年和到1988年曾经两次在上海发生了因为吃毛蚶,这个煮的不是很熟,结果被感染了。这些我们需要注意。当然病从口入,所以苍蝇这些动物都需要注意一些。当然甲肝病毒有可以通过血液、还有公共汽车上的把手不干净。中国人有一个坏习惯,是用吐沫点钞票,就发现13个钞票上面有2张都有病毒。他如果用吐沫一点,人家的吐沫就点他的舌头上面去了。这个没有明显的报道,可是从我们实验结果来讲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所以点过钞票的手一定要洗.
所以这个和生活情况,卫生情况,居住的环境,都有关系。另外10到20年以内出生的孩子们,生活情况比较好,父母亲都注意卫生,所以甲肝抗体有所下降。所以大家应该注意给他们打甲肝疫苗。甲肝还有季节性规定,秋冬季发病比较高。另外还有周期性的发病,同时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发现5到14岁是甲肝发病的高峰,45岁以后的甲肝病人就明显减少。
男性多于女性。中国戊肝发生比较厉害的一次是1986-88年,发生了一次大流行。在两年之内一共发生了28万,这28万,主要的问题是在,在天山上面化下来的溪水,被污染了。他们那个地区要吃大饼,水被污染了,这个大饼就感染了。所以他们很多人就发病了,发现我们的部队,为什么同样住在那个地方不得病呢? 他们喝的是开水,因为这个水看起来很干净。他们一方面吃饼,一方面喝水,就传染的很厉害。同时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孕妇怀孕的以后得这个病非常重,死亡率可以达到10-20%。
所以它的传播方式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的知道,甲肝和戊肝的传播方式,和粪口、饮水、生活习惯有关系。对于这个甲肝和戊肝如何预防呢?甲肝的预防不错。现在我们国内普通的疫苗是18块钱一支。美国要打两支,这个价格是280多块钱。
疗效也是肯定。不过他们说终身可以不得病,这个说法可能加上他自己有免疫力算进去的。可是他们整个试验过程也没有超过10年,所以这个话说的大一点。不管怎么样,打了他的疫苗以后,保护性比较长。而且发现所有的要到外面去旅游,到甲肝流行区旅游的人,今天出差就今天打上,在旅游阶段可以保证你的甲肝病毒不太容易侵犯到你的身体里面去。所以这个预防还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
接触肝炎和戊肝的人,如果当时没有疫苗怎么办,都可以球蛋白进行免疫。一般成人可以打6个毫升,阻止整个肝炎病毒对我们人体的侵犯,以及对肝脏的破坏。只要我们刚接触的时候,打上这些一些丙球对肝炎来讲有预防作用。
同时要隔离得甲肝的病毒,如果不住院在家里面隔离三周。如果是饮食行业的,包括在幼儿园里面幼儿发现了甲肝,医学观察应该是45天。幼儿园的孩子,接触了以后45天没有什么事才可以重新到班里面。另外做炊事行业的,保育工作的、食堂的人员,应该每半年检查一次他们的身体。如果他们的工作不注意,是容易传染起来人。看来除了这个以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希望大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如果吃饭以前,解大便以后,这个洗手应该形成习惯。学校里面应该准备好开水,让他们自己用这样的一些东西。在服务行业的食具、餐具应该有一定的制度。切断病从口入的问题。另外我们有一些地方还需要注意消毒。比如说小孩的玩具可以进行喷雾消毒。
如果病毒呕吐、污染的东西可以用两倍以上污染物的漂白粉进行搅拌,搅拌以后放置两小时。食具和护理的作用可以煮沸,煮开15-20分钟。或者是用漂白粉进行浸泡。病人的废弃品煮过了以后都丢掉。否则的话里面都可能含有病毒。接触病人的手可以用乙酸进行泡。病毒的衣物、化验单、人民币可以用乙烷进行消毒,这个穿透力比较高,消毒6个小时就可以了。
饮水的话,一定要煮开。要既能够达到消毒,还可以喝。主要是一般的生活消毒大概可以有到这样一些方法可以达到预防的效果。甲肝有预防,戊肝没有疫苗,这个需要更好的管理病人、传染源、分辨、水源和食品、环境卫生,才能够防止病从口入的问题。
发生戊肝,密切接触者要观察9周。对病人的粪便消毒也可以用漂白粉。甲肝病人和戊肝除了水源的污染食物问题,关于贝壳类的水产品,都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比如说毛蚶里面的肝炎病毒可以继续的繁殖,所以这个传染性很强。今天我们来就是想预防甲肝、戊肝,应该普及这样知识。让大家知道把个人得卫生习惯搞的做好。
乙肝和丙肝、丁肝是病从血入。刚才的传播途径对甲肝和戊肝可以,可是对乙肝和丙肝来讲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主要的传播首先和病人有关系。病人本身的血清、白血球、唾液、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汗液、乳汁、以及羊水、尿粪的东西。 发现百万分之一的血液就有感染性。如果是万分之一毫升的血可以使你得病。看来医疗器械上面的,针头上面的东西,传播乙肝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然,现在乙肝的传播,和吸毒的人,针头乱用有关系。以前不是一次性的注射器,这个针头就容易污染。
补牙,特别是牙科的钻头用了张三消毒不够完善,又给李四用了,这样的话就容易传染。还有做头发的时候,以及做纹身,这个针不干净也可以被污染。另外来讲,女同志为了打耳孔,这个不干净也可能被传播。还有一些医院的器械。所以除了带乙肝的病人以及乙肝携带者的体液也可能传播以外,看来刚才的传播,就是说明医疗器械的传播值得重视。
可是中国人,乙肝的传播很多人和母婴传播有关系,和家族传播有关系。特别是母亲是大三阳,她在怀孕的时候,这个母体的血液可以通过胎盘污染整个子宫。孩子在里面削弱了母亲污染的东西,也可以被传染。这种传染性,一般的情况,只要五个月以后孩子可以生成,这个五个月以后被传染上的只有5-10%。
90%被母亲传染的绝大部分是结果产道,在生产的时候,由于由于挤压的关系,母亲的血液挤压到孩子的嘴巴里面上,吸收羊水,同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间,可能有手术的器械,引起母亲的血液给孩子感染上了,这种可能性现在看来最大。因此正因为找出了这个原因,就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间进行预防。
目前来讲,胎儿的产生中间,就是阴道分泌物,羊水、器械挤压的感染性传播大。为了掏羊水就把孩子的黏膜给掏破了,这个也可能有传染的可能性。女同志的经血也有传染性。我们做早晨第一个唾液,大三阳的病人当中有40%。一般的拥抱、接吻很少有明显的传播乙肝的情况。
另外来讲,发生异性恋,特别是同性恋是完全可能传播乙肝病毒。而且异性恋的时候,曾经有一个调查有56对夫妇,他们在没有乙肝疫苗之后,他们就结婚了。对这样一些病人追踪的时候,这些夫妇中间有一方是阳性,有一方是阴性。经过15个月生活以后,发现有20%是转成了阴性。
或者是他得了一次阴性感染以后就产生了抗体。生殖器肛门接触,口接触,这种非正常途径的传染性相对大一些。传播来讲,就把夫妻生活更厉害。1974年,英国报道了两家医院,在他们中间63%都是男性同性恋。乙肝患者中间75%有E抗阳性,这个传染性也非常强。一般生活接触能不能传播肝炎,
一般生活接触能不能传播肝炎,包括牙刷、还有黏膜破损等等,如果口腔、胃肠没有破口的话就不会产传播。所以这个病毒的传播也有条件性。另外一点是关于昆虫能动性传播,说非洲的蚊子大,咬了以后这个人又咬那个人。还有一些臭虫,这些动物也比较厉害。
可是现在经过咱们国内,至少北京的蚊子不传染。上海也做过这样的实验,也没有传染上的。至少在实验上,没有证实这样昆虫在我们国内传染的条件。但是非洲就很难说,因为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实验。这个的情况,至少吸血昆虫传播没有这个可能性。但是有一点,如果进去的病毒没有在体内繁殖,乙肝病毒没有证实在吸血昆虫里面进行传染。这个就减少了传染性。
中国是一个乙肝大国。目前来讲,与乙肝发病有关系的,每年10万人中间死掉23。每次得了肝病以后,10万人当中有23个和乙肝病毒有关。下面讲一下丙肝,也是病从血入,乙肝和甲肝都是病从血入。
丙肝的传播力量没有甲肝那么强。就是传播的危险程度,两个情况也不一样。不过丙肝有丙肝的特点,急性乙肝经过治疗,变成慢性的比较少。可是丙肝即使早期治疗,但是变成慢性的比例比较大。从我们中国来看,在献血中间,发现的丙肝比例比较高,达到15-49%。义务献血中间只有9.5%。我们一般的人群中间,丙肝的检测率是达到2.15。
从一个专家的估计,我们中国人除了这个以外,以前在1992年以前,凡是输给血的人,输给两个血以上的人,发现他们得丙肝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些人,特别是输血浆的人,血浆往往是血液的混合体,这些人得丙肝的可能性比较大。
所以在1992年以前,输给两次和三次以上的人,要特别注意丙肝有没有存在的问题。所以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也是血入。肾移植的病人56%是乙肝的感染者。经常输出的患者中间24%是丙肝携带者。有性乱的,他们的携带率是8.65%。性乱的人有性病,这个丙肝的检测率可以提高到12.7%。
在医务人员中间,丙肝的检测率是0.33%,所以医务中间传染丙肝比乙肝多。吸毒引起丙肝的感染性很多。特别是在金三角,丙肝达到了61-64%。所以中国的丙型肝炎,在这些特质人中间传染比较高。我们对纹身、美容、镶牙、皮肤损伤,实验室接触血液的人,应该对丙肝传播的问题提高警惕。
怎么样对乙肝和丙肝进行预防呢?首先你的接触者你要问一下他们是不是大三阳。大三阳传播乙型肝炎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携带者的血液,特别是女同志,用过的纸不能随便丢。男性的精液也可以传播。唾液传播,这些是看这个口有没有破。还有喂奶的时候,可以煮沸了以后。经过处理以后给孩子喝。
生活中间的密切接触,母亲对子女的传播性比较大。特别是,统计了一下中国人,女性对子女传播率是9的话,男性对子女的传播是1。就是母亲比父亲传播更大。可是保姆带的、奶奶、爷爷带,这个需要查一下他们是否有传播的可能。
特别是30岁以前,变成一个乙肝可能性相当大。破损的皮肤,特别是军人、搞体育的,他们的操作比较劳累。往往有伤口,如果是携带者的伤口,处理的时候没有处理好,破了自己的手,这个传染性的可能还存在。对于这样的一些东西应该引起注意。
所以牙刷、剃须刀不能公用。还有乙肝奥抗的人也需要注意。大家要提高警惕,现在10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并没有明显的传播。他自己也相对的注意,就没有必要说,一般的工作接触,书借给你看一看是不会传染的。文件的接触都不会传播。
我们感觉到,性生活的传播,包括买药这些都需要。对乙肝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疫苗。以前都是用水源疫苗,这个水源疫苗可以预防乙肝。而且上海和北京地区,打了以后,下一代乙肝的人群百分比明显减少。30岁以上的人是10%左右,孩子就是1%。就说明这个乙肝疫苗很有作用。
中国在1991年的时候,就给大城市的孩子打这个疫苗。现在来讲,我们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已经把乙肝疫苗对新生儿进行免费。所以可以发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大家一定要给孩子打疫苗。
新生儿来讲,怎么样打疫苗呢?就是怎么样预防新生儿的乙肝。一般新生儿24小时之内,一个月的时候,六个月的时候,要打五VK的乙肝疫苗。咱们现在都是基金疫苗接种。24小时、6个月之内,就是016程序,按照016程序进行每次5VK乙肝疫苗的注射。也可能在一二年以内,关于这个方案也有更好的改进。就发现016,12个方案。就是说在24小时之内,一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时候,来打四针乙肝疫苗.
一般比较常见的病毒命名规则是什么⊙▽⊙
你好,
一般格式为:<病毒前缀>.<病毒名>.<病毒后缀>
病毒前缀是指一个病毒的种类,他是用来区别病毒的种族分类的。不同的种类的病毒,其前缀也是不同的。比如我们常见的木马病毒的前缀 Trojan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 Worm 等等还有其他的。
病毒名是指一个病毒的家族特征,是用来区别和标识病毒家族的,如以前著名的CIH病毒的家族名都是统一的“ CIH ”,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家族名是“ Sasser ”。
病毒后缀是指一个病毒的变种特征,是用来区别具体某个家族病毒的某个变种的。一般都采用英文中的26个字母来表示,如 Worm.Sasser.b 就是指 振荡波蠕虫病毒的变种B,因此一般称为 “振荡波B变种”或者“振荡波变种B”。如果该病毒变种非常多,可以采用数字与字母混合表示变种标识。
下面附带一些常见的病毒前缀的解释(针对我们用得最多的Windows操作系统):
1、系统病毒
系统病毒的前缀为:Win32、PE、Win95、W32、W95等。这些病毒的一般共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如CIH病毒。
2、蠕虫病毒
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这种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比如冲击波(阻塞网络),小邮差(发带毒邮件) 等。
3、木马病毒、黑客病毒
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黑客病毒前缀名一般为 Hack 。木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而黑客病毒则有一个可视的界面,能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 制。木马、黑客病毒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即木马病毒负责侵入用户的电脑,而黑客病毒则会通过该木马病毒来进行控制。现在这两种类型都越来越趋向于整合了。一 般的木马如QQ消息尾巴木马 Trojan.QQ3344 ,还有大家可能遇见比较多的针对网络游戏的木马病毒如 Trojan.LMir.PSW.60 。这里补充一点,病毒名中有PSW或者什么PWD之类的一般都表示这个病毒有盗取密码的功能(这些字母一般都为“密码”的英文“password”的缩 写)一些黑客程序如:网络枭雄(Hack.Nether.Client)等。
4、脚本病毒
脚本病毒的前缀是:Script。脚本病毒的共有特性是使用脚本语言编写,通过网页进行的传播的病毒,如红色代码 (Script.Redlof)。脚本病毒还会有如下前缀:VBS、JS(表明是何种脚本编写的),如欢乐时光(VBS.Happytime)、十四日 (Js.Fortnight.c.s)等。
5、宏病毒
其实宏病毒是也是脚本病毒的一种,由于它的特殊性,因此在这里单独算成一类。宏病毒的前缀是:Macro,第二前缀是:Word、 Word97、Excel、Excel97(也许还有别的)其中之一。凡是只感染WORD97及以前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97做为第二前 缀,格式是:Macro.Word97;凡是只感染WORD97以后版本WORD文档的病毒采用Word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Word;凡 是只感染EXCEL97及以前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97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97;凡是只感染EXCEL97 以后版本EXCEL文档的病毒采用Excel做为第二前缀,格式是:Macro.Excel,以此类推。该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能感染OFFICE系列文 档,然后通过OFFICE通用模板进行传播,如:著名的美丽莎(Macro.Melissa)。
6、后门病毒
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通过网络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7、病毒种植程序病毒
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运行时会从体内释放出一个或几个新的病毒到系统目录下,由释放出来的新病毒产生破坏。如:冰河播种者(Dropper.BingHe2.2C)、MSN射手(Dropper.Worm.Smibag)等。
8.破坏性程序病毒
破坏性程序病毒的前缀是:Harm。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便会直接对用户计算机产生破坏。如:格式化C盘(Harm.formatC.f)、杀手命令(Harm.Command.Killer)等。
9.玩笑病毒
玩笑病毒的前缀是:Joke。也称恶作剧病毒。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本身具有好看的图标来诱惑用户点击,当用户点击这类病毒时,病毒会做出各种破坏操作来吓唬用户,其实病毒并没有对用户电脑进行任何破坏。如:女鬼(Joke.Girlghost)病毒。
10.捆绑机病毒
捆绑机病毒的前缀是:Binder。这类病毒的共有特性是病毒作者会使用特定的捆绑程序将病毒与一些应用程序如QQ、IE捆绑起来,表面上看 是一个正常的文件,当用户运行这些捆绑病毒时,会表面上运行这些应用程序,然后隐藏运行捆绑在一起的病毒,从而给用户造成危害。如:捆绑 QQ(Binder.QQPass.QQBin)、系统杀手(Binder.killsys)等。
以上为比较常见的病毒前缀,有时候我们还会看到一些其他的,但比较少见,这里简单提一下:
DoS:会针对某台主机或者服务器进行DoS攻击;
Exploit:会自动通过溢出对方或者自己的系统漏洞来传播自身,或者他本身就是一个用于Hacking的溢出工具;
HackTool:黑客工具,也许本身并不破坏你的机子,但是会被别人加以利用来用你做替身去破坏别人。
世卫组织呼吁停用人工反式脂肪酸,饼干蛋糕不能吃了?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一个指导意见,呼吁各国政府行动起来,争取在2023年以前,逐步减少乃至完全停用食品中的人工反式脂肪酸。[1]消息一出,就引起很多讨论,各种说法纷至沓来。
“反式脂肪酸特别难消化,是变胖的元凶。”
“饼干、蛋糕都不能吃了。”
……
真相是不是这样呢?
其实,细看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关键词:“反式脂肪酸”和“工业生产的”。
世界卫生组织的声明(图片来源:who.int)
关于反式脂肪酸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首先,反式脂肪酸,也是脂肪酸。人体对脂肪酸是一视同仁的,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更难消化;至于变胖与否,跟其他食物一样,关键在于摄入的剂量。
所谓的“反”,是针对“顺”而言的。我们平常接触到的油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动物油脂,富含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凝固态;一类是植物油脂,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常温下呈液态。而不饱和脂肪酸,根据分子结构,又可以分为两类,顺式的和反式的。
脂肪酸分类
天然存在的不饱和脂肪酸,绝大多数是顺式脂肪酸,只有牛羊肉和乳制品中,含有少量的反式脂肪酸。相比之下,油脂的加工和使用环节,比如,油脂的氢化、精炼、脱臭,或者煎炸过程中(温度越高、次数越多,反式脂肪酸含量越高),都有可能产生大量反式脂肪酸。这些人工产生的反式脂肪酸,也是个人膳食中,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2]
其次,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就意识到,血脂水平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我们平常去医院查血脂,一般会查四个东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LDL-C)是心血管的破坏因素,越高患病风险越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下简称HDL-C)则是心血管的保护性因素,高点才好。[3]
1990年,Mensink等学者发现,食用反式脂肪酸,会导致LDL-C水平增高、HDL-C水平降低。[4]
根据LDL-C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反式脂肪酸与LDL-C的关系两个已知条件,一个结论浮出水面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应该减少到什么程度呢?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反式脂肪酸的供能比,不超过1%,更通俗一点讲,每天食用的反式脂肪酸,最好不超过2克。
下一步,就是怎么做。
因为反式脂肪酸会影响健康,所以,各国政府先后都开始了干预研究。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参考,结果显示,国家层面的干预,通过立法强制要求加工食品更换配方、减少氢化油脂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有益居民健康;而个人层面的干预,参考了各国的干预手段和干预效果,结果发现,个人层面的干预,效果不大理想。[5]
于是,才有了开头的指导意见。
换句话说,在反式脂肪酸这件事儿上,国家政策的力量远大于个人防护,诸位读者大可不必过于忧虑,安心等待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即可。
另一方面,国内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饮食习惯和生活水平的差异,中国居民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只有大概千分之四的居民,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剂量。[6]
各国居民反式脂肪酸摄入量[6]
即使超出的这些,也与国外不太一致。研究表明,国内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植物油,糕点、面包、饼干等加工食品,占比较小。
反式脂肪酸的来源
所以,对于国内读者来说,学会科学用油,才是最重要的。把每天摄入的食用油,控制在30克以内,尽量避免高温烹饪、反复煎炸,对于维护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既然牛羊肉和乳制品中有反式脂肪酸、植物油加工也会出现反式脂肪酸,那我不吃这些可不可以,改吃动物油脂?”
不可以。
牛羊肉和乳制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很低,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等有益成分却不少,不可顾此失彼;至于动物油脂,虽然没有反式脂肪酸问题,但是,富含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也会引起疾病。
所以,健康饮食,并不是“吃某某食物就好”,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态度 ,均衡、适量。
--------------------------------
参考文献
[1]宋林丽, 吴崇荣. 丙烯酰胺毒性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32(6): 325328.
[2]职业性丙烯酰胺中毒的诊断(代替GBZ 50-20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EB/OL]. [2018-05-06]. .
[3]董红运, 于素芳. 丙烯酰胺的致癌性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9): 858861.
[4]武丽荣, 蒋新正, 鲍元奇.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及减少措施[J]. 中国油脂, 2005, 30(7): 1821.
[5]VESPER H W, BERNERT J T, OSPINA M等.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Biomarkers for Smoking and Biomarkers for Acrylamide Exposure in Humans[J].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Biomarkers, 2007, 16(11): 24712478.
[6]宋雁, 李宁.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卫生研究, 2005, 34(2): 241243.
[7]管正学, 王建立, 张学予. 我国大蒜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J]. 自然资源, 1994, 5: 5459.
[8]阮亮, 李迎春. 食品中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影响[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5, 6: 000.
[9]世界卫生组织 | 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情况说明档案[EB/OL]. WHO, [2018-05-05]. .
凡来源署名为“蝌蚪五线谱”的内容,版权归蝌蚪五线谱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追究相应法律责任。申请转载授权或合作请发送邮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网发布的署名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如有侵权,文责自负。
作者:赵言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