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心得体会
- 2、全球变暖 大骗局?
- 3、气候门是什么东西呀
- 4、去年的“气候门”是什么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心得体会
轰轰烈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经过了原定12天的会期和被迫的“延时”争论、争执以至争吵,终于拉上了帷幕。会议最终达成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给几近绝望的世人聊以慰藉。欣慰?遗憾?愤怒?回顾这艰难的12天,在哥本哈根上演的变幻莫测的一幕幕,有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而有的则会被载入史册,任后人评说。 回顾这段本不该如此的历史,再细看那些不容忽视的真相,对这次会议的成败得失,时间自有公论。也许未来,人类还有机会,但若不将问题看清看透,不把利益的天平调试均衡,未来再多的类似会议依旧会重蹈此次的覆辙,那么此次哥本哈根所留给人类的,将仅仅是喧哗躁动后的孤寂落寞。不能“各遂所愿”的结果12月18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原定议程的最后一日。这让人不禁想起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但大会没有如莎翁笔下的喜剧一样收场,最终没能“各遂所愿”。结局虽不是喜剧结尾,但这一日的进程却堪比戏剧,跌宕起伏。从18日的黎明到深夜,从18日的深夜再到19日的黎明,全世界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翘首期待着能从中传出令人欣喜的消息,为紧张的12天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各国政要慷慨陈词之后,最后的艰难磋商开始了。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有曙光出现,人们心头仅存的希望在一点点地消逝,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大会将以彻底失败告终。然而就在最后时刻,当地时间18日深夜,美国、中国、南非、印度和巴西等国经过磋商,达成共识,形成了一份协议草案提交大会讨论表决。眼见峰回路转,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哥本哈根最终将通过一份协议,让人类有可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但事态的发展却足以让任何一位剧作家慨叹:历史的戏剧性无法预知。这份被欧盟称为“虽不完美,但总胜于无”的草案,遭到77国集团和拉美国家的反对。经过彻夜谈判,当地时间19日早晨8时许,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暂停会议,继续进行商讨。3个多小时之后,会场传出消息:与会各国已达成共识,同意对《哥本哈根协议》“进行记录”。当地时间19日下午3时,在延长一天会期之后,喧嚣一时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终于在哥本哈根闭幕。在失望与绝望中寻找着希望,从山穷水尽到峰回路转,从末路穷途到柳暗花明。在这加长版的最后一日会议中,有太多的戏剧性转折出现。多种情绪在哥本哈根会场及周围充斥:有人感到欣慰,有人感到哀伤,有人充满愤怒,也有人只能选择无奈。我们确实不必过于苛求什么。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任何一个多边协议都不可能“各遂所愿”,而如气候变化大会这样规模如此庞大、利益关系如此复杂的多边谈判,更不可能有“皆大欢喜”的结局。硝烟散尽,哥本哈根恢复了一如既往的宁静美丽,而此次气候变化大会的成败功过,自有后人来评说。不难推测的结局那些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满怀希望的人在两周前也许不曾料到12天后会是如此模样。但随着会议变幻莫测、乱象丛生的进程,一些不和谐音符不断出现,一出出令人愤慨以至愤怒的闹剧重复上演,这样的结局也就意料之中了。早在一个月前,英国气候变化研究中心的网络遭遇黑客入侵,大量被窃取和公开的内部资料和近千封电子邮件显示,该研究中心多年来人为地修改气候变暖数据,夸大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一时之间,“气候门”事件沸沸扬扬,给尚未开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扎了一针儿。尽管“气候门”并不影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视,这一针不痛不痒,却依然引起了不少人的质疑:我们看到的、我们听到的是否就是真相?气候变化怀疑论者称,气候没有变暖,更没有科学依据证明人类行为导致气候变暖。气候变暖阴谋论者更是指出,气候变暖就是一起阴谋,一起发达国家炮制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经济利益和政治企图的阴谋,是发达国家借以扼杀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工具。如果说“气候门”算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一个“餐前小点”,那么,一而再的“丹麦草案”则可称为哥本哈根盛宴的一道“另类大餐”了。12月9日,大会开幕仅两天,一份传说中的“丹麦草案”被证成真,激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怒火,一时轩波顿起,草案始作俑者暗藏的居心昭然若揭。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赶紧出面澄清之后,人们以为这一闹剧将就此结束,但12月16日,在高层会议刚一开始,另一份“丹麦草案”再次现身会场。这份主席国违反大会程序而自作主张私下拟订的协议草案再次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程序性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实质性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和《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尚未提交报告的情况下,主席方提案的举动是对大会进程的破坏。而围绕这一问题的争论,体现的则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谈判坚持双轨制还是单轨制上的较量。主席国急切希望本次气候变化大会能够达成各方满意的协议,此等心情可以理解,但其一而再的表现,不免让人心生疑虑:我们期待的“公开、透明”原则能够实现吗?原大会主席、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16日悄然辞职,所谓“程序性”变更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在哥本哈根上演的剧集不仅于此,就“责任”问题的无休止的争论、对《京都议定书》原则的刻意忽视以至否定、对出资额度的一再虚与委蛇……凡此种种,最终的一波三折也就在所难免了。
全球变暖 大骗局?
学术上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但不应该带有政治倾向。气候变暖(甚至没变暖)可能是温室气体造成的,也可能是地球运行轨道造成的,也可能是其他原因造成的,这些目前有争议的事,都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慢慢去证实。
但在当今的世界,远没有科学家想象的那么单纯,阴谋家从来不缺乏追捧者。中国在这时候也是很为难,减排,要牺牲中国人的利益,不减,却可能危及整个地球的环境。幸好,这个环境问题不是中国单方面努力就能解决的,还需要欧美等各个发达国家的一同减排,因此国外媒体大肆宣扬是中国“挟持”了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蛮横地逼他们减排。
因此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很聪明,协议没达成,便可以继续大力发展经济而不被环境条约所束缚,但对于整个地球来说,是地球输了。
气候门是什么东西呀
“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
“气候门”是2009年11月17日,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发布气候方面评论的“真实气候”网站,被一名IP地址在土耳其的黑客入侵,并上传了一张窃取自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文件的照片。与这个文件有关的链接,则是一个IP地址位于俄罗斯的电脑用户贴到网上,题目是“奇迹正在发生”。真实气候网站一名工作人员随即发现网站被黑客入侵,删去了该文件,并将这一事件通知了东英吉利大学。两天之后(11月19日),这一文件再次通过一个俄罗斯境内服务器张贴上网,并复制了很多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还有一个匿名文章为黑客行为辩护,声称气候科学“非常重要,不应该被歪曲”。同时认为上传的文件是从众多通信、规则和文件中“随意抽取出来的”。11月28日,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被盗,包括大约1000封邮件和3000份文件,其中有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十三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校方说,警方正在对窃取信息事件进行调查,并说不能确认上周以来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相关文件是否是真的。据校方说,这些文件中总容量为160兆,其中邮件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平常的交流。但是媒体报道称,其中也有一些在讨论如何对付那些不相信“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人。这些人一般被称为气候怀疑论者。除了对付气候怀疑论者。邮件中还有一些如何通过阻止意见不同的科学家的论文发表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讨论销毁一些不利的数据,以防止根据《信息流通法》,这些信息会让公众知道。
去年的“气候门”是什么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窃取英国东英吉利大学(University of E 全球气候变暖
ast Anglia)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这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这一事件也在整个世界引起讨论和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climategate)。距离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峰会(12月7日)还有一周时间,有人甚至猜测,“气候门”是否会对这次峰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彻底调查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邮并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显示他们扭曲数据。这是当局展开的第三轮、也是范围最广泛的调查。